而在华南等地,气温明显偏高,感觉仿佛回到了夏天。
自治区财政2015年用于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资金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58.4%和40.6%。督察认为,十八大以来,宁夏确立建设美丽宁夏奋斗目标和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出台《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的意见》,实行全区域草原禁牧封育,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6家采矿企业中,81家为露天开采,破坏地表植被,未对砟堆等实施生态恢复,其中神华宁煤汝箕沟煤矿2个采区侵占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108公顷,且切断生态保护区生物廊道,弃土弃砟沿山随意堆放。自治区发改委批复《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侵占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1293亩。一是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存在差距。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近日陆续向地方反馈。16日,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进行了反馈,认为宁夏对推进绿色发展的艰巨性、紧迫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一些突出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一些突出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全区8条重点入黄排水沟水质为劣Ⅴ类,其中5条水质部分指标仍在恶化。企事业单位持证排污,按照所在地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环境安全的要求承担相应的污染治理责任,多排放多担责、少排放可获益。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排污许可制,取得初步成效。环境保护部依法制订并公布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考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生产经营者,确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行业类别。环境保护部统一制定排污许可证申领核发程序、排污许可证样式、信息编码和平台接口标准、相关数据格式要求等。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1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以下称排污许可制)是依法规范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的基础性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对企事业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并依证监管实施排污许可制。
各地区要高度重视排污许可制实施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确保按时限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排污许可制衔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融合总量控制制度,为排污收费、环境统计、排污权交易等工作提供统一的污染物排放数据,减少重复申报,减轻企事业单位负担,提高管理效能。
三、规范有序发放排污许可证(六)制定排污许可管理名录。形成的实际排放数据作为环境保护部门排污收费、环境统计、污染源排放清单等各项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数据来源。改变单纯以行政区域为单元分解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方式和总量减排核算考核办法,通过实施排污许可制,落实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逐步实现由行政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向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转变,控制的范围逐渐统一到固定污染源。(十三)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
但总体看,排污许可制定位不明确,企事业单位治污责任不落实,环境保护部门依证监管不到位,使得管理制度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加快修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企事业单位应如实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开污染物排放数据并对数据真实性负责。根据违法情节轻重,依法采取按日连续处罚、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停业、关闭等措施,严厉处罚无证和不按证排污行为,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排放情况与排污许可证要求不符的,应及时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将排污许可制落实情况纳入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
对自愿实施严于许可排放浓度和排放量且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的企事业单位,加大电价等价格激励措施力度,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相关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首次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三年,延续换发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五年。
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排污许可证核发,地方性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到2020年,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有效运转,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精简合理、有机衔接,企事业单位环保主体责任得到落实,基本建立法规体系完备、技术体系科学、管理体系高效的排污许可制,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过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一证式管理。按行业分步实现对固定污染源的全覆盖,率先对火电、造纸行业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2017年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行业及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2020年全国基本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企事业单位应按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定提交申请材料,申报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浓度等,测算并申报污染物排放量。完善排污许可证执行和监管执法技术体系,指导企事业单位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信息公开等工作,规范环境保护部门台账核查、现场执法等行为。新建项目必须在发生实际排污行为之前申领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中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内容应当纳入排污许可证,其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应作为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依据。
环境保护部门对符合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应及时核发排污许可证,对存在疑问的开展现场核查。加大对排污许可制的宣传力度,做好制度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现场检查的时间、内容、结果以及处罚决定应记入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方案》指出,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具体举措,是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加强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与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健全技术支撑体系。七、做好排污许可制实施保障(十七)加强组织领导。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向企事业单位核发排污许可证,作为生产运营期排污行为的唯一行政许可,并明确其排污行为依法应当遵守的环境管理要求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义务。环境保护部门检查发现实际情况与环境管理台账、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等不一致的,可以责令作出说明,对未能说明且无法提供自行监测原始记录的,依法予以处罚。二、衔接整合相关环境管理制度(四)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培育和规范咨询与监测服务市场,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排污许可证中明确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排放量、排放去向等事项,载明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要求等相关内容。
企事业单位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按证排污,自证守法。排污许可证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并依法逐步纳入其他污染物。
推动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探索将有关污染物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指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等,依法合理确定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及排放量。
六、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十五)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方案》对完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施企事业单位排污许可证管理作出部署。(十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十一)实行自行监测和定期报告。
地方政府制定的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中对企事业单位有更加严格的排放控制要求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中予以明确。(五)有机衔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及时公开企事业单位自行监测数据和环境保护部门监管执法信息,公布不按证排污的企事业单位名单,纳入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排污许可证是企事业单位在生产运营期接受环境监管和环境保护部门实施监管的主要法律文书。
企事业单位应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安装或使用监测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规定和技术规范,保障数据合法有效,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妥善保存原始记录,建立准确完整的环境管理台账,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的应与环境保护部门联网。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础上适当扩充,制定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编码。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